内容丰富、布展惊艳!小布“马拉松式”体验上博东馆新展厅
“请策展老师挑重点介绍,控制在15分钟。”“请在10分钟内完成。”“加快速度,5分钟。”……“不好意思,这里不停留了,请各位媒体老师有机会再来参观!”
6月24日上午11点,上海博物馆东馆新闻发布会后,馆方率先打开即将于6月26日迎客的10个展厅及互动体验空间,面向媒体记者举行预览活动。即便在工作人员一再“催促”下,活动结束时间仍超过了下午1点半。这种“马拉松式”体验,恰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此前所说:“等到东馆全面开放后,如果全部展厅仔细看一遍,大约需要3天时间。”
为什么大家都迈不开脚步?原因无他:内容太丰富,布展太惊艳,还有部分文物标本可触摸!
这一次,上博东馆一次性推出四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常设展厅。陶瓷馆面积近1800平方米,展览在人民广场陶瓷馆原有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遴选出558件/组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精品,其中近50%的展品为首次亮相,展品总数增加了近百件。
货币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示馆藏钱币6000余件,总量为人民广场馆原展陈的近两倍,是上博东馆展示文物数量最多的常设展厅。此次新增了民国时期货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两部分内容,增加了两百多件纸币文物,为上海博物馆首次在常设展中展出。
玉器馆面积800多平方米,展览以中国古代玉器通史为框架,展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近350件(组)馆藏玉器,并新增绿松石、玛瑙、翡翠等品类,完善观众对古代玉器用材的认知。展厅中心柜采用微型聚光灯侧面补光的方式,对展品纹饰进行提亮,是本次展陈照明的一大创新。
玺印篆刻馆面积600多平方米,共展出精品文物573件,新品约占35%。新陈列中,首次将中国印章的发生与发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体系的大背景下,设立“印章的主要起源体系”专题。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的早期印章为序章,开启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通史陈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玉器馆展厅入口处,放置了一块重达158斤、未经人工雕琢的新疆和田玉籽料供观众触摸,感受大自然“天地精华”之美。而陶瓷馆最后也增加了一个创新展项,设立了触摸文物标本互动区,经过专业评估和特殊保护处理,在确保安全和完善相关举措的前提下,允许观众触摸一件清代康熙时期釉下彩青花瓷瓶,开创了国内同类展览的先河。
“尽管我们为文物标本专门买了保险,但更要呼吁大家爱护文物、文明观展。”工作人员介绍,陶瓷馆的这一突破传统展示模式的做法,使文物摆脱了展柜玻璃的隔阂,鼓励参观者以敬畏之心用手感知古陶瓷实体,更加深切地领会文物的质地和工艺细节,更加深入理解和欣赏其历史与文化价值,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多感官体验,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历史文化遗产的距离。而在展品旁还配有盲文说明牌,为视觉障碍人群提供特殊体验服务。
此外,东馆还有两大专题展厅焕新登场。“考古上海”梳理出“何以上海”6000多年的城市文脉。展览分为“文明之光”“江海通津”“海上繁华”三个版块,通过2000余件/组文物的组合,分别描绘上海历史中史前时期的“古国”、唐宋时期的“古港”和明清时期的“古城”三个高峰阶段,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上海简史”。陶瓷专题馆以“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为题,旨在书写一部浓缩的贸易陶瓷史教科书,同时也是海内外首个以陶瓷为媒介,展现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维面貌的通史陈列,还深入探讨了陶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影响,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外贸易历史的窗口。
这里更有四个互动体验空间精彩呈现。古代文明探索宫是“展教结合”型探索空间,青少年观众将扮演“小小考古学家”“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或是“小小讲解员”的角色,旨在激发6-18岁青少年儿童及亲子家庭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数字馆是全新打造的体验空间,此次推出的“山水江南”数字展是中国古代艺术臻品系列数字展等首展,后续还将推出更多结合馆藏文物开发的数字展览。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通过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和主题陈列两种形式,向观众揭开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近1000平方米的文创旗舰空间,则是全国首个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休闲消费、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大文创空间,营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新场景。
可以说,重新开放的上博东馆,体现出了空间氛围的舒适性与时代性,展示内容的专业性与传播性,体验服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覆盖各个年龄层和消费群体,同时也让“三天看不够”的愿景,进一步变为“实景”。
文字:曹之光
部分摄影:金嘉树
编辑:王雨濛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